在建築的歷史長河中,每一座建築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願景。
而「台中古根漢美術館」正是如此。這是一項由國際知名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 札哈.哈蒂(Zaha Hadid)設計的國際級文化建設計畫。
它不僅代表了當代建築大師的美學,更曾被視為台灣邁向國際藝術舞台的重要象徵。
夢想的起程|台中古根漢園區-文化特區特別計畫
時間回到 2001 年,胡志強上任首屆台中市長。為了推動城市國際化,他提出一個宏大的構想——爭取古根漢美術館來台中設館。
這個夢想不僅是一座美術館,更象徵台中邁向國際舞台的重要文化計畫。於是誕生了
《台中古根漢園區-文化特區特別計畫》。
此特別計畫以「台中古根漢美術館」為核心,同步將「台中國家歌劇院」納入園區文化特區的一部分,並分別規劃舉辦 國際建築設計競圖,以世界級建築師的作品打造台中新地標。
國際舞台的呼喚|古根漢美術館x國家歌劇院的雙軌故事
計畫前奏|台中國家歌劇院計畫
早在 1992 年,台灣省政府即提出「國立台中音樂藝術中心」的構想,但因精省而中斷。
2001 年文建會重新核定此案,定位為以戲劇表演為主的地方層級文化設施。
2004 年台中市政府啟動「台中國家歌劇院國際建築設計競圖」,並於 2005 年公布由日本建築師 伊東豊雄(Toyo Ito) 以「聲音的洞窟(Sound Cave)」概念獲選。工程雖歷經結構挑戰與進度延宕,仍於 2014 年完工、2016 年正式開幕,成為今日台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之一,也象徵《文化特區特別計畫》的一部分得以落實。
計畫核心|台中古根漢美術館計畫
↑ 由Zaha Hadid 設計的台中古根漢美術館概念圖。(圖片來源:Zaha Hadid Architects)
台中市政府與古根漢基金會攜手,於2003 年舉辦「台中古根漢美術館國際建築設計競圖」。最終,由伊拉克裔英籍建築師 札哈.哈蒂德(Zaha Hadid) 脫穎而出。她的設計一如既往地前衛且充滿流動感,讓人首次想像到:一座極具未來感的文化地標,將矗立在台灣土地上。
然而,夢想與現實之間總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。市議會在審議過程中,發現合作條款涉及高額授權費、長期補貼與沉重的財務風險,被批評為「不平等條約」,社會輿論隨之分裂。
· 支持者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,能讓台中登上國際舞台
· 反對者則擔心它會成為城市沉重的財政包袱。
最終,計畫未能獲得議會支持,中央也未正式核定。
《台中古根漢美術館計畫》就這樣停留在圖紙與模型之中,成為城市歷史裡一段未竟之夢。
沉睡的模型|古根漢美術館模型的保存與意義
雖然建築本體未能誕生,但由 Zaha Hadid 設計的競圖模型被靜靜地保存了下來。它不只是設計比賽的成果,更是台中追逐國際文化夢想的象徵。
隨著時間推移,相關單位意識到——
即便建築未能實現,這座 台中古根漢美術館模型 本身,已被視為珍貴的 文化見證。
它不僅承載著建築大師的理念,也記錄台灣追逐國際文化夢想的歷史瞬間。
模型修復|贏特室內設計 魏永成總監的專業守護
多年後,這座沉睡的模型終於迎來新契機 ──修復。
本次修復工作由「贏特室內設計 魏永成總監」親自操刀。
STEP1 模型狀態檢查
收到模型後最重要的一個步驟,就是確認模型狀態、材質結構,進而判斷後續修復方向。
STEP2 修復模型
以嚴謹的態度,從清潔、結構補強,到微細部件的修復,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專業與敬意。
STEP3 模型再現
模型的再次綻放光彩,讓我們不僅看見了建築大師 札哈.哈蒂(Zaha Hadid) 的經典美學,更見證了一段「未竟之夢」的重生。
建築之外的價值|夢想與文化的傳承
模型的修復不僅是工藝的展現,更是一種對建築文化的守護。
「台中古根漢美術館」最終沒有建成,留下城市的一頁遺憾;而「台中國家歌劇院」則克服重重挑戰、成功落成。
透過競圖模型的保存與修復,這段歷史並未被遺忘。
它提醒我們:夢想或許會停頓,但只要有人願意守護,它便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。
在模型的光影裡,照見一座城市追逐夢想、承載文化的勇氣。
雖然「台中古根漢美術館」未竟,但與「台中國家歌劇院」一同見證了台中在 21 世紀初追逐國際文化地標的歷史。
魏永成總監:
「這不僅是修復一件模型,而是守護一位建築大師的理念與美學。」